正如當下的無人零售。
無人零售這兩年經歷了快速爆發,到迅速降溫的過程。
2017年,這座火山是無人貨架。到去年底,隨著京東到家GO的無人貨架業務撤退,標志著這一火山口徹底的停歇。
而大家又把目標瞄向了另一座火山,無人便利店。但這座火山似乎又還沒到爆發的頂峰期。目前來看,都還在試驗性階段,短期內仍很難大規模擴張。
但還有一座躍躍欲噴的火山,那就是無人售貨機(自動售貨機)?;蛟S它更能適配于當下的環境,蔓延生長。
2017年的新零售環境,冒出了很多新物種,其中有一個,在短短一年時間就經歷了大起大落。它就是“無人貨架”。
“無人貨架”可謂是坐上了風口的過山車。2017年,這條賽道在短短的半年內,就涌入了超過50家的創業公司,頂級的投資機構包括IDG、紅杉、真格基金、經緯創投、藍馳創投等,其他一二線投行也紛紛入局,最火爆的時候,投資機構都不看公司,基本上是這個領域的都搶著投。而不少創始人也根本不看投資意向書,誰的錢快,就把融資份額給誰。短短兩個月,無人貨架領域公開的融資金額迅速超過25億元。
重點說下無人貨架帶頭的兩家,猩便利和果小美。
猩便利在2017年9月底,點位就已突破一萬個,整個過程只用了三個月,到2018年1月,猩便利的點位突破了三萬個。當時,猩便利聯合創始人司江華還表示,哪一家無人貨架公司率先達到30萬個左右點位的體量,基本上就能占據絕對優勢。
再看果小美,當時的目標是2018年覆蓋100萬個點位,也就是平均每個月要鋪點8.1萬個,平均一天要鋪點2712個。
這波無人貨架風,在事后也被稱為:點位之爭。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大家看到了一個貌似成立的商業模式,成本極低,且復制很快(只要拼命鋪貨架)。大家卻忽略了這個模式背后的東西。這就是互聯網人干零售最大的弊端。求流量,卻沒有抓零售內核。
這個火山爆發時,確實有點驚人。然而好景不長,在去年底的時候,這波風就急劇下滑,不少先頭部隊已經倒閉或搖搖欲墜。猩便利爆出大量裁員,用點心吧在7月關停,而上線僅4個月的“GOGO小超”也在2018年初停止了運營。
而后,果小美創始人兼CEO閻利珉表示:“果小美早已放棄無人貨架業務,現在正在做線上電商?!?/p>
再到2018年底,京東到家暫停無人貨柜項目“京東到家 Go”。標志著無人貨架這個火山口徹底涼涼了。
我們回過頭來看。
無人貨架看似進入門檻低,其成本實際并不低,全靠燒錢海量鋪設。據我們所知,無人貨架的玩家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
無人貨架敗局的最大原因,就是低估了人性的貪婪。
看個數據,無人貨架的貨損率高達50%,甚至有些網點到了70%-80%,也就是說,基本都是白送。消費者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自覺。
當然,大多數玩家都花心思在點位上,并沒有在運營上深耕下功夫。比如貨架上的貨品太少了,經常缺貨,很難做到及時補貨等。
目前來看,并非無人貨架模式本身,而是市場大環境的不成熟。就如淘寶出來,一定要配套支付寶一樣。這是解決交易的信任問題。無人貨架亦如此。
而資本的助推,讓它爆發,但也加速了它的滅亡。也許放慢一點,不是在點位之爭,而是重運營,或許是另一個局面。
但我們能感知到,它仍會再度爆發,因為市場有需要。時間問題,我們可以再等著看。
幾乎與無人貨架同時爆發的還有無人便利店。資本在這條賽道上,也一直不乏熱度。
2018年初,繽果盒子完成5.1億元B輪融資。
簡24宣布A輪融資,金額為千萬美元級別。
去年中,Today宣布完成3億元B+輪融資,估值超30億元。僅半年時間,Today便利店融資金額超5億元。
“F5未來商店”完成1200萬人民幣B輪融資,投資方為創大資本、TCL資本。
...
除了早期的參與者,在這條賽道上,一直不乏新進的攪局者,而且很多是巨頭在參與。全家、711、京客隆都在涉足無人便利店。
但無人便利店到底處在一個怎樣的市場發展階段?我們認為還是試驗期。
只不過有些玩家迫于資金及資本的壓力,要著急變現,在市場并未成熟的情況下,就大舉招商加盟,有“割韭菜”的嫌疑。資本需要有耐心做長期投入,這條賽道絕不是短期收益,玩家也要有心理準備。
我們此前走訪了很多市場上代表的無人便利店。大多數無人便利店從進門到結賬整個體驗都很不舒服,這個流程看似在手機上完成,其實費時費勁。最重要的是,產品普遍比邊上的便利店還要貴。因為有些用FRID碼,不僅成本高,而且還要人工一個個商品對應貼上。
有些技術已經走在前頭的,雖然實現人臉識別進場,即拿即走。消費者感知上雖然方便了,但最大的問題,背后運營的人工力量和成本還是非常大。一個小小的無人便利店要裝幾十個攝像頭。商品感應各細節點容易出錯,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在后面做工作。
所以,為什么說目前的無人便利店很多還是“偽無人”。因為技術目前還沒法從根本上做到“降本增效”。哪怕亞馬遜都還沒能突破。
從長遠來看,一定有大規模擴張那天,但絕不是現在。這條路還剛剛開始。
無人售貨機的市場在國內一直被低估。
我們先來看組數據:
日本目前自動售貨機與人口比例大概1:25,算下來,也就是大約每25個日本人就擁有一臺自動售貨機。在美國的比例大概是1:60,但國內的比例目前是1:4500。
我們以日本為例。
所有能裝的東西都能裝進了自動售賣機。例如,洗發水、沐浴露、咖喱飯、關東煮、章魚小丸子以及一些XX雜志。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售貨機數量超過500萬臺,然后有數據稱500萬中約有250萬臺是飲料機。
再回過頭來看國內市場。
目前我國約有90%的自助售貨機管理主要由自助售貨機運營商運營,其余10%自助售貨機由飲料品牌商或者由某些使用者自行運營。全國性的運營商僅有10家左右:友寶、米源、銀海之星、蘇州樂美、廣州富宏等。
可見,無人售貨機在國內的市場還遠未飽和。這座火山在我們看來,才是真正即將噴發的大火山。
這兩年時間,也涌入了大批的參賽者。再加上此前無人貨架轉型過來的一批,可謂的熱鬧一堂。
這里說下友寶,其年營收已經破20億,自動售貨機總數超過5萬臺,有迷你KTV、自助椰子機、自助咖啡機等分布在商場、機場、影院、游樂場。
除了市場的大需求之外,我們前面提到,無人貨架有消費場景,卻抵不過高貨損率。那么無人售貨機能很好的解決。一般貨損在0.8%以下。
但有三點仍是非常很受考驗的。1、因為消費習性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大多數人還沒形成無人售貨機購買產品的習慣。這個可能需要時間。2、無人售貨機成本仍然居高,導致擴張緩慢。這點是完全比不上無人貨架的。3、精細運營難度大。不同于門店的便利店,運營商和品牌商的利益鏈也是成敗關鍵。這點可以參考日本、美國的無人售貨機的運營模式。
「零售商業評論」認為,無論是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還是無人售貨機,首先出發點還是觸點思維。怎么理解?消費者要的是便捷,最少的時間及資金成本,買到便利商品。國內的便利店密度覆蓋還非常小,網點增加將是未來10-20年的便利零售主旋律。那么何種業態最能“降本增效”,就能快速贏得市場。
年營收2萬億、凈利潤下滑至90億,大宗供應鏈五巨頭業績出爐!
2024 閱讀京東物流遼寧省京東幫服資源招商
1652 閱讀兩大物流國企成立合資公司,意欲何為?
1439 閱讀共探AI時代的供應鏈數智化發展之路!《數智化供應鏈白皮書》正式發布 ?
1307 閱讀破局與重生:傳統國際貨代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戰略突圍
1223 閱讀物流企業銷售激勵背后的秘密
1113 閱讀深圳首發!順豐同城與肯德基推出無人車智能配送服務
1063 閱讀外賣戰OR即配戰?京東美團博弈,快遞受傷?
980 閱讀關稅大戰遇上全球供應鏈:蘋果公司深度研究與戰略推演
940 閱讀運滿滿江浙滬上線“即時單”業務,打造極速貨運新體驗
9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