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底的一次播客訪談中,微軟的CEO納德拉拋出了一個大膽預測:傳統商業軟件可能在"智能體時代"走向崩塌。這絕非危言聳聽。納德拉指出,當下的企業SaaS應用本質上就是在數據庫之上加了一層業務邏輯(典型的CRUD應用,即創建、讀取、更新、刪除)。隨著AI智能體逐步承擔這些業務邏輯,這一模式將被徹底改變。他預言:"業務邏輯將全部遷移到AI層。一旦AI層成為承載所有邏輯的場所,人們就會開始替換后端。"
這一論斷被一些媒體概括為"SaaS已死"論,但其實質更像是架構的演進,而非SaaS概念本身的消亡。在納德拉看來,企業客戶正越來越多地要求"AI原生"的業務解決方案,期望從協同助手(Copilot)無縫過渡到自主代理,再對接到業務應用。換句話說,未來用戶與軟件互動的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轉變:我們可能更多通過對話式的AI代理來完成工作流,而不是直接使用各個獨立的應用。
這一觀點可以通過Excel的例子來理解。傳統模式下,用戶需要親自操作Excel進行數據分析,手動輸入公式、創建透視表、設計圖表。而在引入AI Copilot后,Excel更像是Copilot的一個"工具"——用戶只需告訴AI自己想要分析什么,AI理解意圖后自行利用Excel的功能完成任務。納德拉將這種轉變形象地描述為從Copilot(協作助手)到Agent(自主代理)再到Application(應用工具)的自然銜接過程。
在物流管理領域,這種轉變意味著深刻的變化。想象一下,物流經理不再需要在TMS(運輸管理系統)和WMS(倉庫管理系統)之間來回切換,而是簡單地告訴AI Agent:"根據下周的運輸計劃,進行調度,同時通知承運商派車,并且把相應的出庫計劃給到倉庫。"AI代理將自動連接相關系統、提取必要數據、執行復雜計算,并在后臺里完成所有必要的系統更新。在這個場景中,傳統軟件界面逐漸淡出用戶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強大的AI層,能夠理解業務語境并橫跨多系統執行任務。
在納德拉的愿景中,業務邏輯向上遷移,應用后端則逐漸淡化為功能組件和數據倉庫。過去每個SaaS都有自己封裝的業務規則和流程,而在智能體時代,這些規則將集中在AI層執行。智能體能夠理解用戶需求,跨多個系統自動更新不同的數據庫,無需關心每個后臺細節。這意味著物流軟件將逐漸退居幕后,更多扮演數據存儲和功能組件的角色,而不再各自充當獨立的"大腦"。應用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AI Agent可橫跨OMS、TMS、WMS、BMS等不同系統完成一體化的物流流程管理。
同時,用戶界面與交互模式也將發生轉變。當AI Agent能夠直接根據自然語言指令操作各類軟件,"繁復的用戶界面"不再是焦點。未來的物流從業人員可能不需要學習復雜的倉庫上架邏輯配置界面,以及復雜倉庫波次執行和運輸調度的執行界面,只需與智能體對話即可完成任務。業內甚至已有聲音稱"薄UI已死":開發者應將精力從前端界面轉向數據和API層,因為競爭優勢將更多取決于數據對AI的可及性與可操作性。簡言之,AI成為新界面,數據成為核心資產。
面對納德拉的大膽預言,SaaS巨頭Salesforce也給出了自己的回應。Salesforce CEO馬克·貝尼奧夫強調,"Agent式的人工智能無法孤立存在",必須依托企業的業務云等基礎架構,與各種數據源連接才能發揮作用。在他看來,AI是SaaS演進的一部分,而非顛覆者;傳統SaaS廠商通過整合AI仍可保持競爭力,SaaS模式本身并不會被顛覆。
這種多元視角提醒我們,AI與SaaS的關系可能更像共生而非替代。正如一些技術專家指出的,納德拉的觀點并非宣判SaaS"死亡",而是提示廠商重新定位自身價值。SaaS公司需要認識到,在智能體時代他們提供的可能不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而是可被AI調用的模塊和數據源。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商業機會,反而可能催生新的SaaS形態。
納德拉強調,軟件企業應當"AI優先"地構建新一代解決方案,以滿足客戶對AI驅動產品的強烈需求。對于敏銳的物流軟件廠商來說,現在投入AI原生應用開發,有望在未來占據先機。
然而,這條轉型之路同樣有點理想化。要實現納德拉的愿景,企業需要克服多重技術和商業挑戰:
系統集成與數據質量是首要障礙。AI Agent要連接眾多異構的物流系統,離不開強健的集成能力和數據管道。這要求各軟件提供高質量的API以及標準化的數據結構,以便AI順暢訪問。目前許多企業的物流數據孤島林立,數據清洗和打通并非易事。此外,AI Agent在決策時高度依賴數據的準確性,"垃圾進,垃圾出"依然適用。例如,如果運輸時間數據不準確,AI就無法做出可靠的路線規劃。因此企業必須確保數據質量和一致性,才能信任AI做出正確操作。
業務邏輯遷移的復雜性同樣不容小覷。將深藏于各物流應用內部的規則、流程重構到AI層,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大型物流企業對既有TMS、WMS等系統依賴程度深,要把業務邏輯完全交給AI代理可能需要多年時間,過程中需要分步驟試點和驗證。企業必須逐步培養AI的"業務理解力",這涉及訓練定制的大模型、設置穩健的安全邊界,以及為AI決策建立審核機制。在過渡期,AI和現有應用的邏輯將并存協作,如何確保一致性和可靠性是巨大挑戰。
安全與治理問題在物流領域尤為突出。當AI Agent可以訪問運輸計劃、庫存數據和客戶信息等敏感系統時,安全風險和治理問題凸顯。企業需要防范AI在跨系統操作中引發的權限越界或數據泄露,確保代理遵循用戶權限和合規要求。此外,如何防止AI輸出錯誤決策(例如不切實際的配送承諾或不合理的庫存調配),建立責任歸屬,以及防范潛在的AI偏見,都是必須解決的治理難題。
用戶信任與習慣的培養也需要時間。讓物流專業人員信任一個AI Agent去處理關鍵業務(如貨物路線規劃或倉庫資源分配),需要文化上的轉變和充分的培訓。企業在推行AI智能體時,應關注變革管理,向用戶清晰傳達AI的價值并提供支持,否則可能遇到阻力。建立用戶對AI決策的透明度和可解釋性,也是贏得信任的關鍵因素。
對于物流軟件行業而言,面對這場變革,關鍵在于找準定位:是成為AI智能體生態中的核心數據和功能提供者,還是自己打造行業專屬智能體?答案可能因企業而異,但明確的是,傳統的封閉式應用模式將難以為繼。
微軟通過其產品布局,已經為我們展示了AI智能體時代的實踐路徑。從Microsoft 365 Copilot到Dynamics 365智能體再到Azure AI平臺,微軟正全方位擁抱這一轉型。物流供應鏈企業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啟示?如何為即將到來的AI增強SaaS時代做好準備?
也有VC投資專家建議,SaaS創業公司應把自己的產品視為AI Agent可以利用的強大工具,而非一定要捆綁自己的UI和流程。這要求物流軟件開發者更加注重開放性和互操作性,提供優秀的API和數據服務,讓智能體容易"拿來即用"。例如,一個TMS系統可以將其核心能力(如路線優化算法、承運商評分機制)以API形式暴露,便于AI代理調用,同時保留專業用戶需要的深度功能界面。
這種轉型需要架構上的調整。物流軟件應考慮服務化(Service-Oriented)設計,將系統拆分為可獨立調用的微服務,便于AI代理按需組合。同時,數據結構需標準化,采用行業通用的物流數據模型和格式,確保不同系統間的無縫對接。廠商還應投資建設適配大語言模型的中間層,讓自己的系統能夠理解和響應自然語言指令,無論這些指令來自微軟Copilot還是其他AI平臺。
物流軟件公司的領導者需要擁抱"組合式架構"的理念。正如一些分析師預測的,傳統"一體化"的大型物流系統可能會被更加靈活的組合式方案取代——企業將挑選最佳的底層系統(可能來自不同供應商),再用AI代理把它們編織在一起,以追求更高的敏捷性。這意味著未來的物流技術架構將更加模塊化和可插拔,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靈活組合各類服務,而不必被單一廠商鎖定。
總體而言,AI智能體并不會終結物流SaaS,而是推動其進化到新的形態。那些能夠理解這一趨勢并積極調整戰略的企業和廠商,將有機會在這場變革中引領潮流,創造更大的價值。而那些固守傳統模式、拒絕擁抱變化的參與者,則可能被市場邊緣化。就像納德拉所言,我們正站在又一次重大平臺變革的起點,誰能將技術轉化為真實業務價值,誰就將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京東物流遼寧省京東幫服資源招商
1512 閱讀年營收2萬億、凈利潤下滑至90億,大宗供應鏈五巨頭業績出爐!
1457 閱讀兩大物流國企成立合資公司,意欲何為?
1075 閱讀行業首創!52名卡友數字人集體亮相
954 閱讀共探AI時代的供應鏈數智化發展之路!《數智化供應鏈白皮書》正式發布 ?
943 閱讀物流企業銷售激勵背后的秘密
826 閱讀深圳首發!順豐同城與肯德基推出無人車智能配送服務
867 閱讀運滿滿江浙滬上線“即時單”業務,打造極速貨運新體驗
846 閱讀破局與重生:傳統國際貨代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戰略突圍
859 閱讀AI賦能車輪上的聲音 路歌第十一屆“5·2卡友節”圓滿舉辦
79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