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朋友聊到庫存的一品一位、一位多品和一品多位的策略及應用場景,很多甲方企業或3PL企業對一品一位的執念很重,認為就這是最優解。
其實在不同類目,不同SKU體量,不同訂單量上用什么庫存邏輯還是會有一些區分,接下來將會按這三種不同的場景來分析這三種的優劣勢及應用場景,供大家做參考。
這是最常見的品位存放策略,每個貨位(板位)僅存放一種商品(SKU),貨位與商品對應。商品在上架入揀選時,只需要簡單的指引找到對應的貨位,則能順利的拿到商品,這個商品只可能會出現在這個指定的貨位。
優勢:商品綁定貨位,定位更清晰,管理效期貨品便利,貨品編碼綁定貨位碼,通過設備進行上下架作業時,可規避99%的異常率。
劣勢:空間利用率低;若商品庫存量波動大,易出現貨位閑置或爆倉。靈活性差;暢銷品補貨頻率高時,固定貨位可能成為揀貨瓶頸。擴容成本高;新增SKU需新增貨位,倉庫擴容壓力大。
適用貨品及訂單類型
商品SKU少、庫存穩定(美妝、洗護、大小電)、高價值或易混淆商品(如奢侈品、手機、電器)、對FIFO要求嚴格的商品(如食品、化學品)及活動型批量訂單包括的。
作為門檻最低的品位策略,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而最適合用一品一位的貨品有以下幾種類型;
1、高價值產品,客單相對較高產品多數選擇一品一位,方便進行貨品管理。
2、核心主推爆款,揀選更頻繁的AA類產品,為降低補貨頻率,多數會設定一個獨立的大貨位,放盡可能多少貨,并放在離生產區域最近的區域,便于及時作業。
3、異形商品,商品形狀過長過大有棱角等不易混存或可能會造成其他商品異常的貨品。
4、有一定污染源的貨品,氣味、液體等相關,可能會液漏、炸瓶或爆袋的貨品等。
5、產品外包裝高度相似,需要打散后隔離獨立庫位存放。(如:同款同色不同碼的鞋服、爽膚水和潤膚潤等外包裝高度相似貨品)
同一SKU分散存放在多個貨位,通常根據銷量動態分配庫位,依賴倉庫管理系統(WMS)實時跟蹤各貨位庫存。對于SKU較廣、客件較多、不同組合產品相對復雜的訂單更適用。如;K+A,K+B,K+C,則K為爆款產品,而ABC分別為倉庫的不同揀貨區域,為避免過長的揀選路徑,則會在不同的區域將K產品的庫存根據組合比例分別存放到不同的庫區貨位來滿足最優的路徑規劃。這類訂單在電商及線上零售行業普遍出現,引流爆款關聯銷售、買贈、滿贈等根據銷售運營銷售計劃來制定商品在倉庫的一品多位的貨位部署。
優勢:提升揀貨效率; 多貨位存放可縮短揀貨路徑(如將暢銷品分布在不同區域)。靈活應對庫存波動;根據銷量動態擴展貨位,避免單一貨位容量不足。均衡倉庫負載;分散存儲可減少局部擁堵,根據訂單結構進行更科學的路徑優化。
劣勢:管理復雜度高;需WMS精準記錄每個貨位的庫存,系統容錯率低。庫存分散風險;若管理不當,可能導致同一SKU在不同貨位過期或滯銷。空間冗余;可能占用更多貨位,尤其對小眾商品不經濟。
適用貨品及訂單類型
1、高周轉率商品(如電商爆款、快消品)、體積大或重量大的商品(如家電、家具)、倉庫面積大、SKU集中度高的場景。
2、需求接力揀選配貨的訂單場景。
同一貨位存放多種SKU,通常按商品屬性(如尺寸、品類、顏色等唯一特性)分類混合存放,這一類方式在庫容上可以做到相對極致,對于流程規則及WMS系統能力要求相對較高,一位多品的策略在使用場景中的反饋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要么反饋非常的好,庫容增加了,上架揀貨的效率上升了;也會出現大量出現操作異常,造成非常多的額外成本,作為最難以定性的一類品位策略,多花些篇幅和大家共同交流;
假設在系統能力支持的情況下,有一些類別的產品,SKU種類較深,迭代也快的貨品,可能用一位多品會更有優勢,庫存容積可以用到極致,上架的時候那里有空間就塞在那里,揀配貨的效不再有更多的看形態,版型,條碼等更多確認的環節,這樣會讓你的校檢的效率變得非常低效且不可靠,那有沒有一種方法,在一位多貨的情況下,僅僅憑借目視就可以快速定位,迅速的取到正確的產品?
在這里我們借鑒一下亞瑪遜的隨機擺碼的規則部分原理(當然不需要這樣精確的算法,而普通WMS都可以實現的策略),用下面幾點來闡述什么樣的產品和場景下用一位多品,可以達到庫存利用率和準備率雙贏的目地:
1、產品具備可視條件下的唯一性特性;如標品日用品的形狀(如肥皂盒&牙刷)、3C的子類目(手機殼&鼠標),美妝(粉底&睫毛刷),護膚(面霜&爽妝水);又如非標品的最長的唯一性屬性;鞋服(尺碼、顏色),總而言之需要找到目標產品可視化的唯一性的屬性特性;
2、在具備唯一性條件可視化的條件下,需要系統功能的支撐是,在最優秀揀選路徑的隨機的庫位(格位、拖盤位)上只允許出現一個唯一性屬性的產品;如:在A12-09-c3的庫位 [A(區位)12(巷道)-09(貨架號)-C(層數)3(格位)]] 上找某個品牌的牙刷、某個品牌手機殼、某個品牌38碼或者紅色的鞋子或服裝。在這里解釋一下,任何一個大的最小庫位上只可能出現一個品牌的一個唯一特性的產品,所以在這個單一庫位上,有可能會出現放了10個一樣的牙刷,3個肥皂盒,20卷垃圾袋;也可能會出現一個單一庫位上放了8臺同型號的手機,也放了5個同型號的鼠標等這些外觀就可以明確區分的產品,揀選指令不論是紙制還是PDA,只要看到是牙刷或手機,只要定位到 這個大的庫位,看到這個產品,直接揀貨,不會錯,因為在上架的邏輯上不允許同樣的產品再進入這個庫位,除非是另外的,如日用品再上架**品牌的衣架,3C類別庫位上再上一個**型的U盤,因為后面再有其他的品牌的U盤或這個品牌其他容量的U盤都不會允許上架。這就是類目外型可視化的唯一擺碼策略。
3、上述描述的是標品的唯一性擺碼,那非標的呢,如鞋服,甚至有些鞋服的從外包裝來看,幾乎沒有區別,怎樣定位可視化的唯一性呢?鞋服理論上是兩個物種,一個硬包一個軟包,但原理是一樣,首先我們需要找到鞋服的最廣的唯一性特性,均碼的我們定位顏色 ,非均碼的我們定位碼數,在這之前還是按照上述的唯一性上架原則;一個大的庫位上只允許一個產品的一個碼,如在A12-09-c3的庫位中已經有了A產品的M碼,B產品的S碼,A產品L,D產品的XL碼,如果庫位里已經有了M碼的產品了,系統會判定任何產品的M碼都不會成功錄入或成功上架到這個已經有M碼的庫位上,鞋子是同理。
4、非標品比標品在可視化上有很多難點需要突破,如軟包的服裝、硬盒的鞋子在更多的商家的包裝方案中幾乎都一模一樣的,很難在外包裝上區分這款商品是什么碼什么顏色,必須要有校驗的過程,這樣就可能會影響上架的效率和準確率,自然對后續的作業流程產生極大的影響。怎樣規避這樣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呢?那需要來算一筆賬,比較常規的做法是,對于不同尺碼的鞋服在外包裝上進行可視化的打標,如 M=紅色、S碼=綠色、L碼=黃色、XL碼=紫色等。這些可視化標準制定好后,將增量部分直接在生產廠內要求對尺碼的鞋服的外包裝上打上一個可視化的顏色標,存量部分則需要在下一次盤點或做貨品轉移時人工貼顏色標,注意這里的可視化標和RFID有本質上的區別,兩者功能并不一樣,唯一碼顏色標更多是在運營場景,而RFID較多場景是在庫存管理。
5、動銷率低的產品更適合用一位多品,減少庫位占用,但仍然需要遵循唯一性原則。
優勢:庫容最大利用化,唯一性屬性可視化的操作讓倉內上架配貨作業更簡單,效率更可靠;
劣勢:對系統功能要求較高、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額外增加成本;如存量的打碼貼標,增量在生產過程的更換包裝方案策略等。
綜合策略:現代倉庫常采用混合模式,例如: 一品一位用于核心主推商品,一位多品用于帶唯一屬性的爆品或庫存量極少的部分商品,一品多位用于組合訂單的核心爆款為主。
技術依賴:一品多位和一位多品需WMS功能和嚴謹的作業流程支持,否則易導致混亂。
動態優化:根據銷售數據定期調整存放策略(如將滯銷品從一品多位轉為一位多品)。
選擇合適的存放方式需權衡空間成本、管理能力、商品特性三大因素,最終目標是實現存儲密度、作業效率、管理成本的平衡。
年營收2萬億、凈利潤下滑至90億,大宗供應鏈五巨頭業績出爐!
2087 閱讀京東物流遼寧省京東幫服資源招商
1659 閱讀兩大物流國企成立合資公司,意欲何為?
1439 閱讀共探AI時代的供應鏈數智化發展之路!《數智化供應鏈白皮書》正式發布 ?
1335 閱讀破局與重生:傳統國際貨代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戰略突圍
1272 閱讀物流企業銷售激勵背后的秘密
1120 閱讀外賣戰OR即配戰?京東美團博弈,快遞受傷?
1120 閱讀深圳首發!順豐同城與肯德基推出無人車智能配送服務
1070 閱讀零售企業倉儲博弈:自營VS外包
992 閱讀關稅大戰遇上全球供應鏈:蘋果公司深度研究與戰略推演
96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