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工作的關系,經常會乘坐高鐵出差。這些年來對一些高鐵站已是熟門熟路,掌握了很多冷實用的知識,比如虹橋火車站最干凈的男廁所在哪里。
盡管我對高鐵出行已經很熟悉了,但還總是被一件小事困擾,那就是高鐵站臺的地標指示牌,就是指引乘坐車廂的地面標記。
有些高鐵站臺的標識設計得很讓人迷惑,可以在很小的區域里,放著多塊的標識,我到底該看哪個?
入門級
左右兩塊地標,左邊代表八節車廂,右邊是十六節車廂,理解。
左邊的這塊是十七節車廂,代表著“復興號”列車,理解,理解。
同時存在四塊地標,這是怎么回事兒?忽然感覺自己的智商不在線。這里也是四塊,而且還左右分開,難道兩節車廂的連接部位只有這點空間?還是我的想象空間不夠?
雖然藍色和紫色在歲月的侵蝕下已經快成了一色,但配上了文字說明,堪稱是業界良心。
骨灰級
大Boss登場,足有八塊腹肌地標,哦哦,仔細看是老地標有點褪色,重新裝了新的上去,那為什么不把老的標識清理掉呢?是為了懷舊么?
根據我多年走南闖北,乘坐高鐵的經驗,在出了閘機口,邁上自動扶梯的時候,首先要看一下車站的電子顯示屏,除了核對車次信息以外,還要留意在屏幕下方一行小字,提示著該顯示屏位置,對應的是幾號車廂,其他車廂是該向前走,還是向后走。
屏幕還會顯示這趟高鐵對應的地標指示牌的顏色,比如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的哪一款。
有時候顯示屏出了故障,月臺的工作人員就會拿起高音喇叭來喊麥通知,大聲提醒乘客不要跨越黃色安全警戒線,同時提示該看哪種顏色的地標。
有些地標顏色本來就不容易區分,比如橙色vs黃色,藍色vs紫色,再加上長期日曬雨淋,油漆褪色,對于眼力勁兒較弱的人來說真不太好辨認。
像我這樣坐高鐵經驗豐富的人很容易找到等候區,而對于那些不常出門的人來說就可能要費一番周折了。
由于高鐵到站停車時間很短,一般只有兩到五分鐘,有些旅客找不到自己的車廂,又怕高鐵馬上要開走,只有先上去,然后再找自己的座位,但是提著大包小包,在車廂里穿行,遇到對面過來人的時候,還要在狹窄的過道里錯位通過,非常得不方便。
我國現在可以制造出時速高達350公里的高鐵,但是在一些標準化的小細節上還需要完善,這一點值得我們思考。
標準化對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意味著什么?
在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歷史上,集裝箱的應用是有著里程牌的意義的。作為一種標準化尺寸的裝載容器,可以實現貨物門到門的高效物流操作。
集裝箱的大規模應用,使用起源于50多年以前,麥肯錫McKinsey咨詢公司的一份報告。
二戰后全球經濟經過了20年高速的發展,原有的低效率,高成本的海運操作模式已經落后于當時全球貿易發展的需要,一場船運業的變革勢在必行。
麥肯錫在1967年受英國政府部門委托,對于集裝箱船運做了一份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麥肯錫提到了集裝箱化貨柜(Containerized cargo)的美好前景。這種標準化的貨柜能夠通過規模效應,為貨主提供更低的運輸成本。
此后,集裝箱海運就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其增長速度遠超同期的全球GDP增長水平。
從上圖可以看到,全球化貿易從19世紀開始進入快車道,期間只有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有過一段衰落期,待二戰結束以后,再度恢復到高速發展的模式。
在1956年,集裝箱貨柜在船運業首度亮相,并在10年以后促成了麥肯錫公司對于集裝箱化的研究報告。
集裝箱運輸主要有以下這些優點:
1.提高貨物的裝卸效率
在提貨倉庫,貨物以紙箱或托盤為單位裝入集裝箱內,到了目的地倉庫后,再把貨物從集裝箱內掏出來。在整個運輸過程中,貨物都無需再次取貨或是放入箱內,節省下了大量操作的人力和時間,提高了裝卸效率。
2.節省包裝費用,簡化理貨手續
集裝箱具有一定的防盜、防水、防潮和防污損等性能。對于普通貨物,無需使用額外的包裝物,就能保證安全抵達目的地。
3.減少營運費用,降低運輸成本
集裝箱的裝卸便捷,不會受惡劣氣候的影響。在集裝箱碼頭裝卸貨柜,已經大量使用自動化設備,工作效率高。
集裝箱的最大的成功在于其產品的標準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運輸體系。
集裝箱已經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船舶、鐵路和公路等多式聯運的物流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現代物流的運營效率,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標準化集裝箱在1960年代開始的廣泛應用。
實施標準化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我們可以把標準化運用到更多的場景中。
以訂貨管理為例,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如何把不同的供應商的條款、交付、訂單、標簽和包裝等實行標準化,從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運營的成本。
1.貿易術語(Incoterms)
雖然每個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和品種是不同的,制造商仍可以把貿易術語統一到2-3種以內,如EXW,FCA。這樣便于供應商的統一管理和計算采購成本。
2.交貨時間和頻次
制造商可以和供應商進行協商,根據貨量的多少、距離的遠近和倉庫收貨人員的實際處理能力,來決定交貨的時間窗口和頻次。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平衡倉庫的收貨工作,不會在某一個時間段過度繁忙,也不會在另一個時間段無事可做。供應商交貨時間成為了標準以后,也有助于物料的追蹤和生產計劃的執行。
3.訂單系統
如果制造商有條件的話,可以和供應商采用EDI或者是WEB-EDI的訂單系統。
訂單通過點對點的系統或者是制造商網站下載,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傳真、郵件等的下訂單的模式。在提高訂單的準確性的同時,還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4.產品標簽
不管制造商是否使用了EDI或WEB-EDI系統,他們都可以和供應商要求使用標準化的標簽格式和內容,并且在一些關鍵字段上使用條碼,比如訂單號、產品名稱和數量等等。
這些信息將有效地提高倉庫收貨人員的工作效率,并能夠減少收貨錯誤的發生。
比如Bosch博世公司就使用了統一的Global Transport Label (GTL)標簽,實現了倉庫收貨自動化。
5.包裝容器
制造商可以規定供應商產品的包裝容器規格。如果是使用可循環的包裝箱,盡量都使用標準化尺寸的容器,這樣便于廠內的物料移動和生產線供料,提高生產效率。
不管是高鐵運營,還是物流運輸和生產制造,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都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
通過標準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標,增強公司的競爭力。
標準化就是高效率!
參考資料:
Container shipping :The next 50 years,McKinsey & Company, October 2017
共探AI時代的供應鏈數智化發展之路!《數智化供應鏈白皮書》正式發布 ?
1552 閱讀外賣戰OR即配戰?京東美團博弈,快遞受傷?
1463 閱讀零售企業倉儲博弈:自營VS外包
1272 閱讀物流企業銷售激勵背后的秘密
1232 閱讀4個低碳獎項丨2025 LOG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案例申報開啟!
1145 閱讀順豐再出手,領投無人車公司「白犀牛」
986 閱讀外貿出口轉內銷商家在抖音電商成交3.6億元
903 閱讀降本增效,物流企業不能只是“過緊日子”
822 閱讀快遞綠色包裝進校園,極兔全方位展示全鏈路綠色管理成果
731 閱讀5000種汽車配件絲滑入倉,菜鳥海外倉推出汽配出海解決方案
75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