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將探討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如何從軍事戰略工具演變為當今供應鏈規劃的核心方法,剖析其理論基礎、實踐流程,并通過實際案例展示其如何幫助企業在動蕩環境中保持競爭力。無論您是剛開始思考如何增強供應鏈彈性,還是正在尋求優化現有情景規劃流程的方法,這些理念和實踐都將為您的規劃決策提供新的視角。
2016年6月24日,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站在唐寧街10號門前,宣布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的結果,隨后宣布自己將辭職。這一震驚全球的決定立即引發了金融市場的動蕩——英鎊暴跌11%,創下31年來最低點。然而,在這場政治與經濟的風暴中,一些企業表現出令人驚訝的鎮定。
英國某大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開啟了'方案B'策略方案,這是他們在六個月前就已經準備好的應對策略。"這家公司早在公投前就開始了一項系統性工作—與歐洲大陸上的關鍵供應商組成聯合工作組,共同設計了多個可能的脫歐情景,包括"軟脫歐"(保留大部分關稅同盟)、"硬脫歐"(實施全面海關邊檢)等,并分析了每種情景下關稅、通關流程變化對跨境供應鏈的潛在影響。
對于"硬脫歐"情景,他們準備了包括增加英國本土庫存、設立替代性歐盟倉儲中心、調整運輸路線避開可能擁堵的多佛港,以及開發替代供應來源等一系列應急預案。這些準備工作在隨后幾年英國與歐盟反復的談判過程中不斷調整,最終幫助公司在2020年底真正脫歐時平穩過渡,避免了許多競爭對手面臨的供應中斷和成本飆升。
這家制造商的經歷并非孤例。在漫長的脫歐過程中,眾多具有前瞻性的企業采用了同樣的方法——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這種方法不是試圖預測哪種脫歐形式最可能發生,而是通過系統性地構建多種可能的未來情景,測試供應鏈戰略在各種情形下的表現,從而發現潛在風險并提前制定應對方案。
供應鏈的核心悖論在于:一方面,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另一方面,產能投資、網絡設計、庫存策略等關鍵決策又必須基于某種對未來的判斷。這就是情景規劃的價值所在——它不是試圖預測"最可能"的單一未來,而是構建多個合理可能的未來場景,測試策略在各種情況下的表現。
回到英國脫歐的例子,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脫歐談判的最終結果。但那些通過情景規劃做好準備的企業,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能夠快速調整并維持業務連續性。正如一位參與英國-歐盟供應鏈情景規劃的物流經理所說:"我們不知道具體會發生什么,但我們確信,通過系統性地思考各種可能性,我們可以為任何情形做好準備。"
在供應鏈環境中,這種思維方式意味著將注意力從"下一季度銷量到底是增長8%還是10%"轉向"無論具體增長率如何,我們的供應網絡能否應對各種可能的增長情景?"這種轉變看似微妙,卻能從根本上提升決策質量。
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是理清不確定性的未來的一種重要方法。情景規劃要求公司先設計幾種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形,接著再去想像會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發生。這種分析方法使你可以開展充分客觀的討論,使得策略更具彈性。
高明的棋手總是能清晰地想象下一步和下幾步棋的多種可能的“情景”。而“情景規劃”能提供預防機制,讓管理者"變不驚”—對突變既非陣腳大亂,也非無動于衷。它更接近于一種虛擬性身臨其境的博弈游戲,在問題沒有發生之前,想多性地進入到可能的情景中預演,當想象過的情景真正出現時,我們將能從容和周密地加以應對了
情景規劃(情景規劃)最早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久,當時是一種軍事規劃方法。美國空軍試圖想象出它的競爭對手可能會采取哪些措施,然后準備相應的戰略。在20世紀60年代,蘭德公司和曾經供職于美國空軍的赫爾曼卡恩,把這種軍事規劃方法提煉成為一種商業預測工具。卡恩后來成為美國頂尖的未來學家。
情景規劃真正進入商業領域并產生重大影響,要歸功于20世紀70年代殼牌石油公司的創新實踐。1973年的中東石油危機成為情景規劃歷史上的關鍵轉折點。當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對西方實施石油禁運,油價在短短幾周內從每桶2美元飆升至11美元時,大多數石油公司措手不及,只有殼牌表現得胸有成竹。
這并非偶然。殼牌的規劃團隊在皮埃爾·瓦克的帶領下,早在1972年就構建了一個名為"能源危機"的情景,探索了西方石油公司失去對全球石油供給控制的可能性及應對策略。當危機真正來臨時,殼牌已經做好準備,迅速調整供應,從行業落后者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石油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瓦克深刻理解情景規劃的本質不是為企業描繪未來藍圖,而是要重塑決策者的心智模型。他曾說:"除非我們能夠影響重要決策者對現實狀況的看法,否則我們對未來的見解就如同灑在石頭上的水,無法凝聚。"這一洞見點明了情景規劃成功的關鍵—不是創造一份漂亮的報告,而是真正改變組織的思維方式。
那么,如何在供應鏈環境中實施情景規劃?一個系統化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明確情景規劃要解決的具體供應鏈決策問題。這可能是一個投資決策(是否擴大產能?)、網絡設計問題(如何調整供應商布局?)或庫存策略(安全庫存水平如何確定?)。英國脫歐背景下,許多企業聚焦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確保跨境供應鏈的連續性和成本效率?"聚焦具體決策問題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情景構建的方向和深度。
其次,識別影響該決策的內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可能包括生產能力、庫存水平、物流模式等;外部因素則涵蓋市場需求走勢、供應商動態、政策法規變動等。一家消費電子公司可能需要考慮產品生命周期、季節性波動、新興市場增長等因素;而一家制藥企業則可能更關注監管變化、專利保護期和醫療支付政策等。
第三,提煉出供應鏈面臨的主要不確定驅動因素。這些因素通常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重大影響力,如未來需求的高低走向、關鍵原料價格波動、貿易政策變化等。重要的是區分真正的不確定性和可預測趨勢——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可預測趨勢,而消費者偏好轉變則可能是一個不確定因素。
基于關鍵不確定性,構建若干互相獨立但各自內部一致的供應鏈情景。例如,一個醫療設備制造商可能構建這樣幾個情景:"全球化持續但供應鏈區域化"、"技術創新加速但監管嚴格"、"經濟衰退導致醫療支出縮減"等。每個情景都應當是連貫的,沒有內部矛盾,并且足夠不同以挑戰現有思維。
對每種情景,評估供應、生產、庫存、運輸等環節將受到的影響,并相應制定對策。這可能包括提前尋找備選供應商、調整庫存策略、重新設計產品以減少對關鍵組件的依賴等。重要的是區分"押注型"策略(在特定情景下表現最佳)和"穩健型"策略(在多種情景下表現良好)。
關鍵是將情景規劃融入決策流程,而非視其為一次性練習。這包括設定早期預警指標,定期監測外部環境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一位化工行業供應鏈主管曾描述他們的做法:"我們每月檢視一次關鍵指標,看現實是向哪個情景發展;每季度深入討論一次是否需要戰略調整;每年重新評估情景本身是否仍然相關。"
展望未來,供應鏈情景規劃正經歷深刻變革,呈現出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勢。
情景規劃正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催生出更加動態和數據驅動的新方法。傳統上,情景構建主要依賴專家判斷和定性分析;而今天,人工智能可以從大量數據中識別模式和關聯,發現人類可能忽略的潛在風險和機會。例如,IBM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平臺可以通過分析新聞、社交媒體和天氣數據,自動識別潛在中斷風險并生成情景。
與此同時,情景規劃的方法論本身也在演進。傳統情景規劃往往強調達成共識,而新方法更注重發掘不同觀點,特別是那些"少數派"視角。戴夫·斯諾登(復雜性理論專家)指出:"從構建共識的情景規劃轉向尋找替代視角的方法,在不確定條件下可能更為有效。"這種轉變使企業能夠更好地識別潛在的顛覆性變化。
另一個趨勢是"微情景與大規模參與"。除了傳統的高層戰略情景外,企業正嘗試讓更多員工和合作伙伴參與到情景構建中,產生數千個"微情景"并從中尋找模式。這種方法借鑒了集體智慧原理,有助于捕捉更多樣化的視角和早期信號。一家全球快消品公司讓來自25個國家的1,000多名員工參與構建疫情后的消費者行為情景,發現了許多總部團隊未曾考慮的本地趨勢。
通過系統性地思考多種可能的未來,企業可以打破線性思維的局限,構建真正具有韌性和前瞻性的供應鏈戰略。正如殼牌的經驗所示,真正理解不確定性的企業反而能夠承擔更大的風險,把握更多的機遇。在未來的供應鏈競爭中,贏家不一定是預測最準確的企業,而是對多種可能性準備最充分的企業。
4個低碳獎項丨2025 LOG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案例申報開啟!
1327 閱讀順豐再出手,領投無人車公司「白犀牛」
1056 閱讀外貿出口轉內銷商家在抖音電商成交3.6億元
994 閱讀5000種汽車配件絲滑入倉,菜鳥海外倉推出汽配出海解決方案
884 閱讀鳴鳴很忙VS三只松鼠 ,誰的供應鏈更抗打?
840 閱讀Wildberries開啟中東賣家供貨渠道
694 閱讀順豐與南京公交推出'同城快遞線'?
677 閱讀Gartner 2025 WMS魔力象限看倉儲管理系統發展趨勢
674 閱讀2025年4月電商物流指數為111.1點
629 閱讀超1500家品牌餓了么銷售突破歷史峰值
672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