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限電限產的消息成為網絡焦點,東北多地突然停電影響居民生活,“東北限電”成為微博熱點詞條。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廣東、浙江、江蘇、青海、寧夏、云南、廣西、四川、河南、重慶、內蒙古等全國16個省份均積極采取措施,通過限電限產等方式來降低能耗。廣東、浙江、江蘇等重要照明產區均涵蓋在內。
盡管往年用電高峰也出現過限電的情況,但“開二停五”、“限產90%”、“幾千家企業停限產”的情況都是前所未有的。從9月22日晚上起,多家上市公司先后發出公告稱,由于供電緊張,為響應當地“能耗雙控”的要求,上市公司本身或旗下的子公司的生產線臨時停產。從朋友圈能看到各種角度的討論,有的在說工廠不定期不定時長的停電,有的在擔心限電影響雙十一備貨,還有的在緊急銷售高功率發電機。
采訪中,羅戈研究院長潘永剛從物流和供應鏈的角度談了限電限產帶來的影響,“這會把整個供應鏈的節奏打亂,大家對于從生產端到需求端的發展及演化結果都是沒底的,能源限定了之后,前端的需求、生產供應都發生了變化,將會對后續的原材料價格造成多大影響,未來整個市場的需求跟供給之間的這種平衡點如何把握,這些都是很難判定的。限電延緩滯后了生產,進而影響到潛在消費,甚至影響到對應的就業,這些又會帶來一些衍生的未來問題。”
“接下來是傳統消費的最旺季,雙十一、雙十二、元旦、春節等,做促銷、推新品都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現在充滿未知,比如此次雙十一會不會因為供給不足沒法達到高銷量,然后快遞的量也上不去,大家本來的計劃都無法達成,在整個資源的匹配上面臨浪費和挑戰?不光是雙十一,由于限電限產的范圍大、力度大,會對原本正常的消費生產、結構和傳導的邏輯等都造成全體層面上的影響。往遠了想,美國68周‘放水’31萬億,中國的供給卻開始限定,這對外貿也會有很大影響。”
據了解,很多企業訂單走的是電商渠道,交貨日期一般是7~10天,限電會導致開機率下降,現在的產能肯定跟不上需求,會出現交期延誤,只能進一步減少訂單;同時,此次限電將對雙十一及第四季度的整個交期和生產產量造成影響,隨著各地區從“開六停一”到“開五停二”再到“開四停三”的錯峰限電升級,影響的不僅是延期交貨,還會給整個供應鏈帶來波動。
以化妝品行業為例,代加工企業都在追求以最短的時間按照客戶的產品要求做產品交付,限電停產導致上下游的供應商延期供貨,如包材、紙箱等,僅包材企業的上游供應鏈包含了塑料、紙板、油墨、膠水等材料的供應,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每個生產環節的延后最終導致企業無法按時完成交付,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供應鏈體系的“破壞”。在代工廠延期交貨表象下,隨著原料供應等上游市場的變化,企業開工率降低,減產停產愈發頻繁,產品市場庫存也會逐漸降低,相關產品的價格或將迎來新一輪漲價。
(圖源:微博)
從雙十一切入看限電限產的影響會更直觀,不要以為雙十一還比較遠,一般供應鏈公司會提前兩個月協助品牌商針對雙十一的消費需求及大數據做全面分析,而限電限產到來的現在離雙十一已經不到兩個月了。
雙十一使得市場需求高度匯聚,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一個巨大的峰值,這個需求的巨浪必然波及供應鏈上游的每一個環節,使得供應鏈這個運營系統動蕩不安。在服務雙十一中,各供應鏈平臺需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精準預判消費需求,極為科學地運營組織,靈活運用調配多種運力資源,來達到運營效益最優化。如今,限電限產給努力保持平衡的供應鏈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對于物流行業來說,雙十一訂單變化太大,不僅僅因為訂單瞬間爆發帶來一定出錯率,還有訂單的短時間劇變帶來的操作困境。如果只是線上物流服務,會很輕松,但一旦涉及線上線下多個渠道和平臺,倉儲作業、供應鏈規劃復雜程度呈幾何倍數增長。
在電商企業大數據預測需求后,商品會先行一步,被物流提前備存到更靠近消費者的前置倉,這對快遞企業倉的數字化管控和協同提出更高要求。物流行業費盡心力以求在短時間內整合倉、運、配等資源,為客戶提供適應不同場景、不同渠道、不同層級的倉配服務需求,還要更快、更準地送達。而這些都會受到限電限產的影響。
(圖源:羅戈研究)
去年雙十一的采訪中,有物流公司表示,“為備戰大促,有預售的品牌很早就把訂單推給物流企業,這些訂單已經被分揀打包堆放好,但有家企業預售10萬,最終成交卻取消了3萬單,那意味著3萬單全部要把包裹重新拆掉上架;還有的品牌出于合單等成本考量,直到雙十一當天才將訂單信息發送過來,一下子流進來5萬多訂單,還要求24小時內發貨,處理起來難度加大。”某幾家品牌公司的計劃改變,都會給雙十一期間異常忙碌的物流公司帶來難題,此次限電造成多省市制造業限產、供應鏈出現變動,必將給物流業帶來不小的困擾。
拉閘停電、限產停工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缺煤缺電,全國煤炭產量較2019年幾乎沒有新增,而發電量卻在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國外受疫情影響,我國今年的外貿增長極快,生產任務由此加重,同時造成電量需求持續增大。
我國要實施落后產能淘汰,要供給側改革,除了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有環保的需求,還有個重要的目的——實現產業轉型,即從傳統的能源生產轉向新興節能生產為主。
物流和供應鏈企業也在不斷探索低碳轉型,從羅戈研究的調查中可以看出,企業在使用電動叉車、采用新能源配送車和卡車、升級倉儲自動化水平、使用循環包裝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投入。
(圖源:羅戈研究)
業內專家表示,眼下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都很大,唯有中國的工廠還可以大規模生產,集裝箱供不應求。企業今年訂單很多,可活干多了,錢卻沒賺到,因為都被前端價格飆升的原材料和高昂的海運價格“吃掉了”。而且海外疫情的增量訂單帶來的高需求,是不可持續的。國內因為解決增量訂單而增加的產能,會在未來成為大量中小企業的負累。只有從源頭限制了產能,讓部分下游企業無法盲目擴張,才能在未來訂單危機到來的時候,真正地保護到下游。此時要抓緊從“制造”向“智造”轉型。
(限電限產分析文章下的讀者回復)
京東物流遼寧省京東幫服資源招商
1400 閱讀年營收2萬億、凈利潤下滑至90億,大宗供應鏈五巨頭業績出爐!
1051 閱讀兩大物流國企成立合資公司,意欲何為?
970 閱讀行業首創!52名卡友數字人集體亮相
912 閱讀深圳首發!順豐同城與肯德基推出無人車智能配送服務
790 閱讀AI賦能車輪上的聲音 路歌第十一屆“5·2卡友節”圓滿舉辦
728 閱讀破局與重生:傳統國際貨代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戰略突圍
775 閱讀運滿滿江浙滬上線“即時單”業務,打造極速貨運新體驗
748 閱讀物流企業銷售激勵背后的秘密
658 閱讀關稅大戰遇上全球供應鏈:蘋果公司深度研究與戰略推演
632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