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自有人類活動開始,運輸就開始存在了。隨著科技的發展,運輸的方式越來越多,創新模式層出不窮。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在中國和歐洲國家之間,有哪些運輸創新模式,為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在現代物流業里,運輸最主要的目的是實現貨物在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物理移動。
我們都在追求運輸時效和成本之間的最優化方案,運輸速度越快,需要付出的成本越高。
空運是時效最好的,比如從中國空運到法國,2天內就可以抵達,但是運費是按照公斤計費,而且代價昂貴。相比之下,海運運費低廉,但是運輸時間可能長達30-40天。
追求何種運輸方案,是貨主權衡思考了時效和成本后作出的決策。我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運輸模式?首先要了解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選擇對的,而不是貴的。
1.海運
海運的特點是可以運輸大量的貨物,也是成本最低的運輸模式。標準化的集裝箱貨柜能夠通過規模效應,為貨主提供更低的運輸成本。海運集裝箱是中歐國際物流運輸的最主流模式。
海運模式的主要缺點在于接入性差,如果運輸目的地是在內陸地區,那還需要從港口安排公路運輸,來完成最后的送達服務。速度也是海運的劣勢,從中國到歐洲港口的海運時間,一般來說需要30天左右。
2.鐵路
中歐國際鐵路班列,是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間進行鐵路運輸,使用一份運送票據,并以連帶責任的方式來安排貨物的全程運送。
鐵路有著與海運類似的特點,比如可以運輸大量的重貨,運費較低。鐵路的缺點是受到接入性的限制,如果目的地沒有鐵路連接,依然需要使用公路運輸來完成最后的接力。
3.空運
空運是最快捷的運輸方式,最適合用于貴重和易腐爛商品的運輸。
在國際運輸市場中,由于空運費用昂貴,因此只占有最小的市場份額,是個別細分市場客戶的首選,比如電子消費品巨頭蘋果經常使用包機業務,把中國制造的最新款手機空運到歐美市場。
空運同樣存在接入性的問題,機場一般都建在遠離城市的郊區,并且數量稀少。最后一公里的運輸,必須依靠公路來完成。空運還受到天氣和航路限制的影響,因此可靠性遠不及其他幾種模式。
4.公路
在傳統物流的觀點里,卡車公路運輸適用于短中途距離,而不適合長距離運輸。卡車受到車廂容積的限制,也不適合運載大量貨物。
但是公路運輸的強大便捷性優勢,是任何其他模式不可比擬的,只要能夠通公路,就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
公路運輸的時效略遜于空運,但高于海運和鐵路,憑借著高性價比,公路可以作為國際運輸的優選方案。
但是中歐國家之間公路運輸也存在一些障礙,比如途經國家的檢查程序會耽擱整體運輸時效。只有突破傳統,才能讓公路運輸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以前卡車在中歐之間運輸,沿途經過的國家都需要進行安檢,比如從中國到斯洛伐克,會經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等國,全程7000多公里。
每次入境,當地海關都會要求卡車開箱查驗,如果通關文件存在疑問,可能會遭到扣留,這樣就嚴重影響通關效率。
每次開箱檢驗的過程,都可能會貨物質量造成影響,比如有溫濕度控制要求貨物,就存在失效風險,另外貨物還有被盜竊和丟失的風險。
海關安檢查驗會增加貨物在口岸通關時間,影響運輸的時效,間接地增加成本,是推行公路跨國運輸的一個阻礙。
國際道路運輸聯盟International Road Transport Union(IRU)是一個全球道路運輸行業聯合會,旨在促進全球旅客及貨物的可持續流通。
IRU于1948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會員并開展活動。IRU積極推動全球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助力中國“一帶一路”,促進相互協作。
IRU為了簡化過境流程,降低海關當局和運輸與物流公司的管理成本,推出了國際道路運輸便捷通關協定Transport International Router(TIR),目的是為了簡化通關程序,提高通關效率,縮短貨物過境等候時間,節省物流費用。
TIR規定貨運車輛在始發地裝車以后,由海關加上封印,并發放通關文件(TIR證),這樣車輛在抵達目的地前,過境時(途經國家需是《TIR公約》締約國)可以免開箱檢驗,直接通關。2016年7月中國正式成為《TIR公約》第70個締約國。
TIR可以理解為貨運車輛的一本“護照”,有了這個身份證明,這臺車輛在通行沿途各國的時候,就可以免于當地海關檢查,從而減少了貨物在口岸的通關時間,提高了貨物的通關效率和時效,降低了運輸成本。
卡車通關,圖片來源:IRU官網
TIR還具有以下的特點:
1.安全可靠
TIR的專用集裝箱和貨物預先經過海關審核,由出發地海關加上封印并最終運抵目的地邊境,確保貨物不會丟失。
2.國際擔保
TIR適用于全球范圍,采用單一國際擔保,這樣就不需要在每個國家過境時提供擔保。TIR擔保涵蓋了關稅和其他稅種,每次運輸最多可擔保10萬歐元。充足的資金擔保,可以讓海關放心。
3.實施容易
TIR非常容易實施。所有法律、規程、功能構建和IT架構都是現成的,并能方便地應用于新的締約國,不需要高昂的投資。TIR與現有海關軟件系統無縫連接,可以直接推廣到新成員國。
自從中國正式成為《TIR公約》第70個締約國,我們也在不斷踐行,探索中歐卡車運輸的創新模式,目前已經有了成功實施的案例。
在2018年11月26日,由中國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啟運的首票中國至歐洲TIR運輸“中歐卡車特快專線”抵達波蘭,全程約7000公里,門到門僅需13天,成功地打響了中歐TIR運營的第一槍。
在此之后,國際物流跨國巨頭公司,開始了商業化TIR的嘗試,為貨主尋找降本增效的運輸新模式。
法國喬達國際集團(GEODIS)是在巴黎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國際運輸和物流公司。憑借著喬達規模龐大的車隊和廣泛的合作伙伴網絡,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貨運解決方案,其中也包括了TIR運輸方案。
喬達中歐跨境運輸服務,從2019年開始投入運營,迄今為止已經有中國到德國、斯洛伐克等多個歐洲國家線路,經過滿洲里和阿拉山口共計近80臺車。
根據喬達的數據統計,全程使用卡車運輸,成本較空運低,全程運輸時間縮短至20天左右,比鐵路減少了10天。
在今年8月,喬達國際貨運的一輛滿載動力鋰離子電池的TIR運輸車輛從阿拉山口口岸出發,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立陶宛、波蘭,最終抵達德國斯圖加特保時捷公司總部,全程6300公里。
在配送設備方面,喬達使用危險品恒溫卡車,保證了貨物穩定性的同時,也做好了車內貨物的加固,保證貨物的安全性。
喬達車輛擁有《危險貨物國際道路運輸歐洲公約》ADR認證,專業運輸危險貨物,為中國跨境貨物運輸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公路運輸為中歐貿易提供了海運、鐵路和空運之外的第四種運輸方式,在成本、時效、安全和便捷等方面非常具有競爭力。
隨著TIR的使用,貨物全程施加關封,過境國不用開箱查驗,使運輸安全和效率得到雙重保障。
TIR公路運輸是中歐國際物流模式的創新,為貨主提供了時效和成本優化的方案,打通了中歐國際貿易的新通道。
共探AI時代的供應鏈數智化發展之路!《數智化供應鏈白皮書》正式發布 ?
1566 閱讀外賣戰OR即配戰?京東美團博弈,快遞受傷?
1463 閱讀零售企業倉儲博弈:自營VS外包
1293 閱讀4個低碳獎項丨2025 LOG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案例申報開啟!
1166 閱讀順豐再出手,領投無人車公司「白犀牛」
993 閱讀外貿出口轉內銷商家在抖音電商成交3.6億元
917 閱讀5000種汽車配件絲滑入倉,菜鳥海外倉推出汽配出海解決方案
772 閱讀快遞綠色包裝進校園,極兔全方位展示全鏈路綠色管理成果
738 閱讀投資12.5億元!京東物流、胖東來聯手布局供應鏈產業基地
797 閱讀小紅書與淘寶天貓達成戰略合作:種草全鏈路方案升級
67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