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作為物流部門負責人,經常被其他部門同事,或者直接領導問到一個問題:除了紙面上的一些KPI數據、現場5S、人員工作效率之外,從現場看的話,還有哪些細節沒有被注意到?哪些地方是倉庫管理問題,哪些未必是倉庫管理問題?尤其在在陪同他們巡倉的時候,或者碰到內審同事交流想法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類似問題。
最近和一些朋友也聊到了這方面的問題,也讀過了一些文章。這些文章對我非常有啟發,尤其是現場管理細節方面。當然這些文章更多是從倉庫管理角度,有一定現場管理經驗的業內人士看起來受益更多。但是對于非行業人士,則未必有時間來了解。
之前在西門子工作時候,公司鼓勵各個部門之間互相學習,曾經接受過一些培訓,例如非財務經理的財務管理等等,覺得受益匪淺。因此打算按照這個思路,就倉庫的入庫區的管理,來分享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經驗和看法。
現場觀察建議前提一,不超過1小時;前提二,盡量不打擾現場的操作,順其自然。隨后按照由外而內,由上游到下游的順序看。
首先,可以觀察倉庫入庫區的到貨異常待處理區。物流倉庫在供應鏈中的地位,是被視為合作伙伴,還是被視為轉移麻煩的垃圾桶?從這個區的貨物存放情況可以大致做個判斷。
到貨異常待處理區,指采購入庫到貨破損或者異常,例如質量不符,型號不符。
入庫經理經常抱怨的地方不夠,原因之一也是這個區占據了太多面積。
1.以筆者工作的經驗看,這類待處理區可能占據10%到20%的收貨場地(尖峰時候可以占據30%)。在這個情況下,當初規劃的入庫場地周轉就完全不夠了。因為通常做規劃場地的時候,很少會計算到這一塊,最多直接對常規測算的入庫區、簡單加一個5%來應對意外情況---決策者從全年角度,一般也會拒絕承認這類情況會真實發生。
2.這個區內貨物的周轉時間,也就是從發現問題實物滯留,到問題解決、實物流出本區,可能從兩天到半年都有。這塊區域堪稱是倉庫內貨物流轉最慢的區域。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很多,大致包括如下情況。
公司整體的采購尋源或者物料計劃部門對外比較弱勢,無法針對異常情況直接拒收,或者要求供應商及時提走退貨,往往是要求內部倉庫部門先收下實物后再做處理。但是溝通過程,實物處理往往非常長久,超過48小時是非常正常的,趕上下班,趕上雙休日,處理時間更加緩慢,于是實物就這么滯留下來了。再過了一周后,很少有人會在意。
同時,也存在倉庫收貨部門現場管理不善的情況。交接不清楚,當事人沒有及時轉移實物,沒有在實物上做好標識等等,導致貨物無人問津。入庫經理對于此類滯留貨物不敏感,不做跟蹤是最大的原因。
此類滯留貨物應該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區域,貨上有標識說明訂單、采購人、時間等等。然后有固定的登記冊或者電子表格,作為入庫經理隨時向上匯報,跟進采購的憑據。尤其在每次經理辦公會上,需要不厭其煩的提出來跟進。畢竟收貨場地太寶貴了。
在本區可以觀察,這片區域占據入庫區域多少比例?這片區域內貨物擺放,跟蹤標識,登記信息是否齊全?最長滯留的貨物已經停留了多久了?依靠這些信息,基本可以對物流倉庫的地位,和入庫經理職責履行情況做個基本判斷。
其次,也是入庫區的銷售退貨區情況。當然有些公司可能會把這塊職責,定義到發貨區,不過觀察的道理和上面入庫待處理區是一樣的。
除了上面觀察入庫待處理區提到的面積、時間、登記、跟進情況之外,這個區還需要觀察退回貨物的狀態。退回貨物從已經使用,到完全沒有開封,既說明了這個客戶的合作程度,也影響了對倉庫后續實物的處理周期。
過去工作經驗看,一般銷售退貨區的流轉速度,往往要高于采購入庫待處理區。或者說,銷售對物流的重視程度,往往高于采購對物流的重視程度。
統計這些滯留貨物的處理速度,基本也是正態分布的;處理速度比較慢的,往往集中在幾個銷售或者采購,很少平均分布。因此當公司人力采用360評估制度,采購和銷售部門負責人找我測評采銷員工時候,除了提交正常采購入庫、銷售出庫的處理情況,通常我還會提交一份處理滯留貨物的記錄,作為補充材料。通俗說,能買能賣,也能很好擦屁股。作為后勤部門管理者,我看重的不是轉移問題,而是解決問題。
在這個區里頭關注下過去退貨的頻率,數量,周轉情況,進而可以推測出銷售和物流部門的合作情況。
第三,入庫待驗區和運輸交接區的現場調度,這屬于現場管理人員的調度能力問題。需要進行現場提問。但是針對問題,現場人員經常性的回復是,沒地方了,今天入庫和發貨太多了,人太少了,干不完。
上了一定規模的企業,在規劃倉庫時候,不會再是拍腦門、或者是當時有多少地方來決定的了,更多是有計劃的行為。規劃人員會按照過去一段周期里頭到貨高峰低谷,人員,商品體積,周轉,預算資金,未來2-3年發展計劃等等,來做一個統籌安排,或者說最不差的一個安排。所以一年之中旺季是有限的,倉容利用率能到90%以上的情況畢竟是少數情況。
因此如果聽到上述簡單回復說、場地不夠的回答時候,或許入庫負責人在規劃和整體工作把握方面的能力需要提升,需要一個規劃方面的培訓。
另外,觀察入庫現場的時候,可以關注收貨待驗區最靠近墻壁,或者說最死角地方的貨物。檢查入庫單,看看是當天這批貨物是什么時候完成卸貨和驗貨的,是否處于隨時可以上架的狀態。
因為按照先入先出的原則,驗完之后需要上架,為后續作業騰出空間。但是現場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貨壓里頭了,那么即使驗完了,也不著急倒騰出來上架;而是等著這批貨物外圍的貨物也都驗完了,才會一起安排上架。
這種做法在淡季或許可以馬馬虎虎接受,旺季會有很大問題。一是收貨場地不夠,二是對下游上架作業造成一個人為的工作量小高峰。優秀的倉庫調度會時時關注驗貨完成進度,安排現場人員對已經完成驗貨的商品轉移到下一個環節操作;用看似多余的人員工時來換入庫區的空間,讓商品流動起來,以便確保現場空間始終是足夠的。
總之,物流的現場管理,就是在人效,坪效,時效三者之間做取舍,不停做協調平衡,其中最大的因素是商品一定要流動起來。
物流倉庫作為價值鏈上實物交付的最后一站,在物流環節看到的問題(注意不是發生的問題),尤其是商品滯留帶來的問題,有自身現場執行原因造成的,有當初規劃不當引起的,也會有公司內部整體流程執行不暢的原因。
共探AI時代的供應鏈數智化發展之路!《數智化供應鏈白皮書》正式發布 ?
1615 閱讀外賣戰OR即配戰?京東美團博弈,快遞受傷?
1554 閱讀零售企業倉儲博弈:自營VS外包
1328 閱讀4個低碳獎項丨2025 LOG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案例申報開啟!
1215 閱讀順豐再出手,領投無人車公司「白犀牛」
1000 閱讀外貿出口轉內銷商家在抖音電商成交3.6億元
952 閱讀5000種汽車配件絲滑入倉,菜鳥海外倉推出汽配出海解決方案
856 閱讀投資12.5億元!京東物流、胖東來聯手布局供應鏈產業基地
811 閱讀快遞綠色包裝進校園,極兔全方位展示全鏈路綠色管理成果
738 閱讀小紅書與淘寶天貓達成戰略合作:種草全鏈路方案升級
691 閱讀